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

味道一流

 

熊 貓憨態可掏毛色漂亮惹人喜愛,世界級珍稀動物已被列為受保護動物。早在漢初《爾雅》已有大熊貓記載。當時稱牠為角端、皮裘、猛豹等稱謂。西漢時咸陽宮裡開 設的「上林苑」,據說就飼養有大熊貓。一八六九年法國傳教士在四川省西部旅行,偶然在一戶人家看見一張美麗的大熊貓皮,還以為發現新熊種,並為牠起名「黑 白熊」,還開始考查撰寫成論文;寄到當時法國的權威生物學雜誌發表,即時引起學者廣泛關注。從此便為西方人所知曉,雖然他們都未曾見過熊貓的真面目。往後 有關「黑白熊」的論文發表後第二年,以嚴謹見稱的法國生物學院便將所謂:「黑白熊」,定名「貓熊」並在動物界分類學上爭得「貓熊科」地位,正式學名:「Ailuropoda melanoleucus」,英文則寫作為「Panda」。近年改革開放後,貓熊也隨著國家大門走向亞洲及全世界,使海外喜愛貓熊的朋友們都能一睹貓熊真面目。這種國際早已定名;台灣也稱貓熊的可愛動物,國內卻一直稱「熊貓」或「大熊貓」。究竟是什麼原因?較為權威性的解釋指出,50年 代初重慶博物館首次展出貓熊標本時,皆因當時習慣從右至左認讀漢字的方式便將「貓熊」二字誤讀成「熊貓」。經久而久之便約定成俗「貓熊」變成「熊貓」。這 稱謂亦未被有關部門更正,就連《辭海》亦將「熊貓」與及「大熊貓」一詞列入。雖然一九八九年《辭海》修訂版內部,已將「熊貓」注明「貓熊」,但「熊貓」與 「大熊貓」一詞已深入民心;連您在內同樣已選用「熊貓」一詞替代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